让扶贫项目成为“朝阳产业” 记首创集团精准扶贫之探索-pg电子官方

让扶贫项目成为“朝阳产业” 记首创集团精准扶贫之探索
发布时间:2020-12-09作者:记者刘偶来源:首都建设报
字号: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对口帮扶支援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新疆和田、西藏拉萨和青海玉树等地重点贫困地区,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在扶贫过程中,如何实现“输血”变“造血”,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如何精准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有效帮扶?扶贫单位又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是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首创集团在扶贫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和当地产业、资源充分对接,探索出一条“双赢”的精准扶贫之路。首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贺江川说:“首创集团作为北京市管国企,将始终发挥首都国企责任,举全集团之力,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一企一村”对口帮扶  托底收购昌平板栗

        9月16日一大早,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下庄村的村委会门前就忙活开了。不少村民拉着自家产的板栗早早地排起了队,等着首创集团旗下的北京农投公司来收购。村民张大爷说,他家种的板栗今年大丰收,却让他犯愁:“今年是大年,全国都丰收,听说收购价比去年跌了四成,就怕我家的板栗卖不上价。”这次收购为张大爷这样的栗农解决了大问题。来收购的北京农投公司是下庄村的“一企一村”对口帮扶企业,面对今年可能出现的板栗滞销问题,他们果断拿出了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的解决方案。“我们特别将板栗收购价格提高到5.8元/斤,比市场收购价格每斤高1元。而且,我们把下庄村今年的收购量定为15吨,相比去年增加50%。”北京农投公司副总经理张国平表示,去年下庄村参与板栗采摘的村民人均工资为1700余元。在以“优质板栗直采”为模式的托底收购帮扶下,今年他们的收入不但不会减少,反而比去年有所增加。

        昌平区延寿镇下庄村属自然生态涵养区,多年来,种植板栗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提起板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北京怀柔、河北迁西两地的品种最为优质。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品种原因,昌平板栗的市场价格、销路多年来一直不如怀柔板栗,收获越多滞销越严重。北京农投公司从2018年开始对口帮扶下庄村,通过反复调研走访,为当地板栗探索出了一条深加工的致富之路。张国平说:“我们公司依托产业优势,寻找到了板栗加工商,将收购的板栗制成即食产品,再加上漂亮的包装,增加了板栗仁的自身价值,加工的成品将在企业系统内部进行销售,就可以解决栗农的销售难问题。”2018年以来,首创集团工会及各直属(控股)公司工会共计购买下庄村板栗农产品2万余斤,销售总额134.5万元。“我们将销售所得收益设立了专项基金,继续用于帮扶工作。

        帮扶工作宗旨是让村民“脱低”致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由于资金不足,下庄村多年来一直没有村内党员活动场所。为了推动下庄村基层党组织的标准化建设,2018年9月,首创集团向下庄村党支部捐赠13.4万元,用于为村党员活动室购买硬件设备。同年12月,又向下庄村党支部拨付了1万元党建专项款,定向用于党员活动室的修缮及教育设施更新。

        

         “联姻”内蒙商都县  为红皮土豆“代言”

        “咱们的马铃薯,倍儿脆、倍儿香、倍儿甜!”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副市长王心宇在今年初的网络直播中曾为商都县的红皮土豆卖力吆喝。商都县是全国有名的土豆生产地,红皮土豆是这里的特产。红皮土豆色泽鲜艳,口感香甜细腻,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可是,这么好的农产品在商都县却没能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团结村农民袁旺说,以前他家种着十几亩土豆,现在只有两三亩:“以前有人收购,我们就能卖钱,现在种土豆的最多三亩,也就磨个粉用来养猪喂鸡。”

        没有固定销售渠道,当地农民缺乏种植土豆的热情,只能靠外出打工谋求出路。团结村的贫困户一共有56户、155人,常年在外打工导致村里的劳动力几乎都是老人,逐渐成为发展上的恶性循环。在京蒙对口帮扶的名单里,商都县是平谷区的对口支援地区,通过平谷区的帮扶平台,一家北京的国企——北京康安利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挑起了对商都县扶贫的担子。这家隶属于首创集团的企业在平谷建有加工基地,通过北京市扶贫支援办、北京市国资委等部门的支持,在乌兰察布市和平谷区的大力撮合下,企业和商都县达成了“联姻”。

        依托北京巨大的市场空间,康安利丰公司开始对商都县的土豆进行订单式收购。康安利丰公司商都分公司负责人李昌明告诉记者,企业与村委会、村民签订了种植协议,保障他们第二年的种植收入:“我们会制定一个保护价,如果市场上低于这个价格的话,我们会以这个价格收购,如果高于这价格的话,我们会以市场价格收购。”

        村民心里有了底,不少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回到村里,加入到土豆产业中来。商都县利用扶贫资金在当地建了一家加工厂,出租给康安利丰公司来运营,收购来的土豆会在当地加工成净菜后再运往北京等大城市进行销售。村民熊攀峰就成为了返乡务工大军中的一员。如今的他在厂子里学到了新技术,转型成了产业工人,还有了稳定的收入,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我们在外面打工,有活儿就有钱挣,没活儿就干坐着,一天挣不到钱就心慌。来到厂里上班,有固定的工资,守着老婆孩子,心就稳定了。”说这话的时候,熊攀峰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优选沙地西红柿良种  农业科技助力扶贫

        和商都县千里之遥的新疆和田也有一条首创集团的产业扶贫生产线。这里的“主角”是西红柿。除了收购、深加工这些手段之外,新疆和田的西红柿还享受到了特殊待遇,那就是高水平选种、产业化经营。

        新疆和田地区主要以沙地为主,缺少水分,几乎没有营养物质,很难种植出优良的农作物品种。2017年,北京援疆指挥部投资在原先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基础上建立了农业先导园。农业先导园占地1100亩,包括138个温室大棚,并引进了一些农业科技企业在里面先行先试,由于缺少运营管理团队,成效并不显著。今年,首创集团接管了先导园运营管理,并开始对园区进行产业化经营。北京农投公司和田项目负责人宋绍省是最早来到先导园的农业专家,他首先关注的就是西红柿的选种问题。“我们选了国内的几家大公司,把他们最好吃的品种拿过来,进行比较对比实验。同时,我们还摸索配套技术。”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宋绍省和他的团队就在沙地上种出了优良的西红柿品种,还能够实现周年供应。

       

        好品种自然要服务于当地人民的脱贫致富。先导园以培育生产口感好、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为突破口,把先进的培育、管理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户。宋绍省说,虽然有时语言不通,但他还是能通过讲课培训、实地教学等方式,手把手地教当地农户种植新品种。“我们先导园雇用当地农户开展示范种植,培养种植能手,带动周边农户形成规模化种植并统一收购。”在先导园四周,很多当地农户建起了自家的温室大棚,规模达到上万亩。

        未来,沙地西红柿将逐渐成为优质产地品牌,扩大销售市场成为了北京农投公司的下一个目标。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国家扶持政策,沙地西红柿还瞄准了国际市场。宋绍省给记者提供了一串数字:“咱们从和田到迪拜,两千公里,从和田到莫斯科,四千公里,但是和田到北京也将近四千公里,所以从运距上来说,和田也是一个比较适合打入国际市场的生产基地。”

        当地农户吾尔尼沙每天都听着这些令人振奋的消息,她说自己更有干劲了。“用宋老师的技术,我自己种一个温室大棚一年估计能挣到四五万块钱,以后我要是挣了钱,就多承包几个大棚,再雇几个工人,也算当上老板了,生活肯定越来越好。”

        探索扶贫长效机制  脱贫与企业增收双赢

        首创集团的扶贫项目里有一串亮眼的成绩单:在“一企一村”定点帮扶的昌平区延寿镇下庄村,首创集团先后投入230余万元资金,带动村内111户203名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同时,为尽早实现下庄村乡村旅游活动项目落地,首创集团又投入50万元资金,修建了徒步路线,举办了“2019首创杯•全国徒步大会北京延寿站”活动;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康安利丰公司通过对当地土豆进行订单式收购,有效带动超过1000户贫困家庭增收;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先导园项目为当地超过60人提供就业,未来通过技术指导带动周边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河南南阳收运生活垃圾前端末端一体化收运处理项目吸纳当地就业人员超200人。从2017年到2019年,首创集团切实贯彻国家关于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部署,将产业优势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定点扶贫等形式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超过2亿元,惠及贫困人口近万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首都国企力量。首创集团总经理李松平说,首创集团作为北京市大型国有企业,将坚定践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并致力于三个责任的统一。“我们追求在扶贫的同时做出一种产业的模式,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水平,带动当地就业,也能带动我们企业自身的发展,这样才是可持续的双赢模式。”

       

        在新疆和田,首创集团的先导园就正在探索这样的双赢模式。首创集团北京农投公司战略投资部副总经理王帅说,他们希望通过先导园的经营来实现企业自身的产业布局。“我们有一个梦想,希望这一百多个棚,未来能带动周边几千个棚、上万个棚、上万亩地,通过统一种植计划、统一种苗生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回收加工、统一销售配送,让当地的沙地西红柿能形成一个农业品牌,未来成为和田的重要产业,这也是我们的企业发展和业务布局的重要考量。”

        在集团层面,这样的精准扶贫模式也正在逐步被复制推广。李松平说,扶贫要算一个长期的“经济账”。如果能找到一种产业对接、资源对接、释放红利的模式,将来的扶贫项目可能是首创的一个潜在产业。“通过我们产业扶贫的机制,和当地进行产业对接,产业链对接,或者说城乡融合对接,把资源串起来,这种效果传导性是非常强的。”作为东城区人大代表,李松平也想将这样的思考和探索分享给政府有关部门和同行企业,他说,他准备在合适的时机,将这些形成议案或者建议提交给政府有关部门。“我希望企业都能摸索出适合自身的扶贫之路,让国有资产在精准扶贫中不要流失,并且能够保值增值。我希望看到有一天我们的扶贫项目能变成未来的一个朝阳产业。”

网站地图